央廣網十堰6月25日消息(記者俞天穎)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位於秦嶺和大巴山交界,連接陝西和湖北,成語故事“朝秦暮楚”就發生在這裡。“綠色中國行動”第二報道組現在正在竹溪縣採訪。
  從十堰市到竹溪縣有兩百多公里,採訪車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上走了四個半小時,中午才到達竹溪縣。下午到梅子埡村採訪,又是兩個小時的山路,始終在海拔七百米的山腰上盤旋。採訪組像一個尋寶的探險者,這一次真的是走進了深山老林。
  竹溪縣是全國500個資源富縣之一,古代的時候,這裡出產茶葉,大米和木材三種貢品。據說,早在唐朝武則天的時候,這裡的茶葉就被欽定為貢品,至今梅子埡村還保留有半畝的宋代古茶園。2000年,這裡實行退耕還林政策,縣裡根據歷史傳統,結全當地實際,初步形成了“鄉鄉有茶,數鄉一品”的百裡茶葉產業長廊,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了“中國有機綠茶之鄉”的稱號。茶葉,就是我們找到的寶貝。
  事實上,好茶不怕大山深。這裡的茶葉通過了歐盟認證標準,湖北龍王埡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承君在採訪中告訴我,這個標準就是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只要把它拿出來,對方就不會再和你談質量了,直接就是我需要訂多少,你的貨源是不是充足,價錢是多少這些事了。
  郭承君總經理:最大的收益我覺得還不是經濟上的,它就是信心,對市場的信心。現在國家抓食品安全嗎,你心裡有底氣,我的產品,它經得起國家相關部門的檢驗檢測。
  湖北龍王埡茶葉有限公司在現有的6萬畝茶葉地中,通過歐盟認證的也只有4000畝。通過郭承君介紹,歐盟認證的過程儘管非常曲折,但是讓茶農和經營者發生了三個轉變。
  第一個轉變是經營者。郭隨君說,中國傳統對茶葉的評價,多是從感覺上入手,歐盟對茶葉品質做出的量化標準非常細,在土壤,水質,培育等等方面,都有明確的操作細則。
  經理說,有一年他們為了茶葉越冬,在地面上鋪了一層木屑保溫,結果負責監測的人員發現後,認為這是在規定以外新增的項目,必須對木屑的來源地、含量進行監測,等到監測結果後通過重新認證再確認。郭總經理說,這種看似苛刻、機械的管理方式就是歐盟認證的特點。
  郭隨君:最難的問題就是思想的衝突,觀念的轉變,對傳統的挑戰。歐盟的認證就是一個規範,有一套固定的栽培方案。
  第二個轉變發生在生產者上。歐盟認證標準對生產流程有非常嚴格的規範,這讓習慣了傳統生產的茶農非常不適應。比如說,按照歐盟標準,進入茶園,鞋,帽,衣,都有一套要求,人,物要分開。茶農們認為,自種茶以來就沒這麼乾的,但是通過兩三年的適應,最終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因為有了歐盟認證這個牌子,認茶葉不愁銷路了,現在他們的產品出口到了東南亞、俄羅斯、歐洲和美國。
  郭承君:從不理解到理解,從自己不做到互相監督,從不理解管理方法,到現在的理解,支持,並自覺地來做。
  第三個轉變,發生在當地政府。他們通過龍王埡種植、銷售茶葉的故事發現,退耕還林,發展茶葉,路子雖然走對了,但是只有把品質做上去了,好茶才能真的不怕大山深。歐盟認證的重點,不在於茶葉的外觀和感覺。首先看中的是質量,看中的是空氣,水,土壤,生產過程是不是完全符合有機生產的要求,符合了,那麼茶葉就是生態的,營養就一定是豐富的,健康的。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就從根本上轉變了觀念,自覺保護生態,提升茶葉的內在品質。我們瞭解到,竹溪縣近年關閉了水泥廠、多種採礦企業等所有的工業企業,森林覆蓋率達到76%,坡耕地退耕後水土流失面積每畝減少210噸。
  竹溪縣退耕還林實施13年,一共退掉15.5萬畝坡耕地,其中發展茶葉產業4.5萬畝。可以說,竹溪在退耕還林的改變中選擇了茶葉,茶葉也通過退耕還林改變了竹溪。   (原標題:[綠色中國行動]湖北竹溪鄉退耕還林發展有機綠茶_tec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41meyrx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