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代表著我國科技界最高榮譽的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昨天揭帛琉曉,一位是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高能化學激光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另一位是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程開甲院士。中國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每人獎金500萬元人民幣。
  昨天的獎勵大會上,2013年度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也一一揭曉並頒獎,本年度共授予1室內裝潢0位科技專家和313個項目國家科學技術獎。總裝備部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牽頭實施的“載人航天空間交會對接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袁隆平和他的團隊憑藉“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是他在2001年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後第二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
  張存浩:
  中國高能化學商務中心激光奠基人
  國家缺石油,他就投身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國家要做火箭,他就研究火箭推進劑與發動機;國家需要激光技術,他就在化學激光和分子反應動力學領域開疆僻壤。談到每次“轉行”原因,張存浩笑言:“我覺得興趣和國家商務中心需要都有,有的時候一個占上風,另一個占下風。現在看起來,國家需要常常是占上風。”
  人住商婚禮顧問公司送外號“張著急”
  今年86歲的張存浩老先生,更多的時間住在北京。每次見到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的老同事和朋友,最關心的還是他們手上科研項目的進展。熟悉張存浩的人,都知道他有個“張著急”的外號。進實驗室、忙項目,在科研一線的張存浩一直在和時間賽跑。“他的責任心很強,總是希望把任務早點完成,”中國科學院院士何國忠說,張存浩總是希望科研成果早點讓國家用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濤說,“他的性格很著急,國家要是定下來的事,他就會想辦法一定做完。”
  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里,張存浩始終堅信,國家有需要,搞科研等不得,也等不起。
  應國家需要數次“轉行”
  為祖國不講價錢,對於我國老一輩科學家來說,報效祖國不是口號,而是骨子裡長出的一種信念。
  1950年,朝鮮戰爭打響,22歲的張存浩毅然放棄了繼續在美國攻讀博士的機會,回到祖國。一年後,他進入剛剛籌建的大連化學物理所,被分配到“燃料第一研究室”,投身於水煤氣合成液體的研究中。張存浩和同事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研製出了高效氮化熔鐵催化劑。隨著大慶油田等陸續發現,國內原油緊缺的問題得以緩解,張存浩的工作沒有繼續深入,但當年的成果即便拿到今天,仍然具有參考價值。
  20世紀60年代初,緊張的國際形勢下,張存浩面臨了人生的第一次轉行。作為研究火箭推進劑和發動機燃燒的負責人,張存浩帶領團隊轉向火箭推進劑這一新領域。
  在火箭試車臺上,他和他的團隊成員曾多次遭遇生命危險。張存浩回憶說,“第一個閥門打開了,轟一聲,火又高又寬。我想這下完了,那一秒鐘可是驚心動魄的一秒鐘。類似的情況還挺多,當時我就想非得我乾不可,別人的經驗沒我多。越可能出事,我越要頂到第一線。”1968年,他成功研製出固液火箭發動機樣機,並解決了燃燒過程中的穩定性、均勻性等關鍵科研問題。
  1973年,面對國家戰略需要,張存浩再一次決定轉行,奔赴大連化物所組建激光化學實驗室。張存浩迴首當年:“搞激光比搞火箭推進劑還難。”1985年,他們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放電引發的脈衝氧碘化學激光器,處於世界領先地位。1992年,張存浩領導團隊研製出我國第一臺連續波氧碘化學激光器。
  程開甲:
  中國的“核司令”
  “兩彈一星”的研究是一項內容鮮為人知的事業,造就了一批無名英雄。今年95歲高齡的程開甲就是其中的一位,輝煌業績直到這幾年才初步揭開面紗。說起我國的核武器發展,參與主持了30多次核試驗的程開甲,是當之無愧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歷險:核試驗“深入虎穴”到爆心
  1946年,程開甲抱著科學救國的想法奔赴英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他謝絕高薪聘請回到祖國,著述了我國第一本《固體物理學》,被許多大學作為教科書。
  可到了上世紀60年代,程開甲這個名字卻徹底消失在公眾視野中。為了發展我國的核武器事業,他把家從江南水鄉搬到了天山的大漠戈壁,一住就是幾十年。
  原子彈研製初期,程開甲第一個估算出原子彈爆炸時彈心的壓力和溫度,為原子彈的總體力學計算提供了依據。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1700多台儀器全部拿到了測試數據,遠超美蘇英法首次核爆的測試結果。此後,程開甲在核試驗任務中又不斷取得突破。1967年6月,第一顆空投氫彈試驗成功,他的研究保證了投彈飛機的安全。1969年9月,首次平洞地下核試驗成功,他設計的方案確保了工程安全。1978年10月,首次豎井地下核試驗,他研究設計的試驗方案獲得成功……
  20多年中,作為我國核試驗技術的總負責人,他參與主持了三十多次核試驗。每次核試驗,他總是會到最艱苦最危險的一線去工作,甚至下到最危險的爆心,他笑稱這叫深入虎穴,人們則稱他為核司令。
  體會: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
  程開甲建立發展了我國的核爆炸理論,領導並推進了我國核試驗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他領導創建的核武器研究所及其所在的核試驗基地,是我國核試驗人才的搖籃,先後走出了10位院士,幾十位技術將軍,獲得2000多項科技成果獎。
  1999年,他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當時,對於這項崇高的榮譽,程開甲有著自己的詮釋,“我覺得成就更大的是回國之後取得的成就,在國外的成就再大,你也是外國人,是為外國服務。講講做我國核武器試驗的體會,就是人生的價值在於貢獻。為人民貢獻,為國家奉獻。”
  ■國家最高科技獎歷屆獲獎名單
  在張存浩、程開甲之前已有22位著名科技專家先後獲此殊榮,他們分別是袁隆平、吳文俊、黃昆、王選、劉東生、金怡濂、吳孟超、王永志、李振聲、葉篤正、閔恩澤、吳徵鎰、王忠誠、徐光憲、谷超豪、孫家棟、師昌緒、王振義、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王小謨。
  北京成科技獎最大贏家
  除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外,北京還獲得今年唯一的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昨天,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各獎項名單公佈,北京地區共有75個項目獲國家科技獎,占全國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30.5%。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在連續三年空缺後,終於在今年被北京地區的科研團隊摘得。以中國科院物理所的趙忠賢院士為首的課題組完成的“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獲得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超導,全稱超導電性,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在超導研究的歷史上,已經有10人獲得了5次諾貝爾獎,其科學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趙忠賢院士在接受採訪時則謙遜表示:“榮譽歸於國家,成績屬於集體,個人只是其中的一分子。”
  北京地區獲得的75個獎項中,包括了國家自然科學獎1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9項、國家科技進步獎38項。特別是北京有9個項目獲一等獎,占今年國家科技獎一等獎總數的一半,創歷史新高。連續三年空缺後產生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以及今年唯一的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均出自北京;今年的3個創新團隊獎,北京就占了兩席,分別是清華大學輻射成像創新團隊、軍事醫學科學院蛋白質組學創新團隊。今年頒發唯一的一個2013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授予了清華大學張建民為首的團隊完成的大型結構與土體接觸面力學試驗系統研製及應用項目。
  ■國外同行評超導研究
  一個或許本不該讓我驚訝的事實就是,居然有如此多的高質量文章來自北京,他們確確實實已進入了這個(凝聚態物理強國)行列。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美國佛羅里達大學Peter Hirschfeld教授
  讓人震驚的不僅是這些成果出自中國,重要的是它們並非出自美國。
  ——美國斯坦福大學Steven Kivelson教授
  ■學生眼中的張存浩
  和藹可親沒架子
  昨天,北京晨報記者採訪到了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的副研究員鄧列徵,他從1998年進入該所攻讀研究生至今,科研工作一直得到張存浩的指導。“和藹可親”,是鄧列徵對這位老科學家最簡單的評價。鄧列徵說,老先生工作很多,但每次一到研究所,就會抽出時間和學生及科研人員討論問題,從來不會“擺架子”。
  “他特別關心年輕人的成長”,鄧列徵說,有一次,鄧列徵想就自己的選題申請科研基金,可總懷疑不夠資格。在細緻地討論後,張存浩老先生說,“這個選題有創新,你要有信心”。最終,鄧列徵成功申請到了這項科研基金。
  讓鄧列徵印象最深刻的是,80多歲的張存浩老先生英文特別棒,所里科研人員的學術論文英文版都是張老最後把關,一兩天就會把厚厚的論文修改完。
  實際上,就在2011年,張存浩還曾用英文寫下《半個多世紀的回眸》來梳理總結自己的科學研究。
  晨報記者 韓娜  (原標題:張存浩程開甲獲最高科技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41meyrx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